close

 空亡新解


[]


空亡的含義就是地支“落空”,就是缺少天干與之對應。顯然,干支的單元數目不對等是空亡形成的原因。在不斷流動的空亡現象中,其中最原始最簡單的空亡就是“戌亥空”〔可參見圖■〕。

如果我們要分析空亡的主要性狀特徵,是可以用“戌亥空”來以偏概全、以小透大地理解空亡的普適意義的。從邏輯上來講,空亡明顯地就是一種對稱性破缺現象,它表明一種形式邏輯不可能與外界同一層次的形式邏輯建立起完全的對應關係。這個道理可以用攝影機來比喻。

假定我們在空間中的某一點上放置一台功能極強的攝影機,顯然,攝影機內攝製的影像與外界的物體是一種對應關係。假定該攝影機能夠360度旋轉攝影,故它似乎是可以無限地把宇宙空間中的任意遠近的任何物體都攝下來,這只要你有耐心,花費非常長的時間便可達到目的。但是,由於攝影機不可能造得無限小,故它絕不可能攝下自己所在的空間點上的物體,即攝影機無法攝製到自己,且離攝影機越近的物體就會越模糊。

比喻中的攝影機就是易學中的優選邏輯實體──地支系統,而地支如果要同天干建立起完全的一一對應關係,那麽地支系統自己就會沒有立足點,即地支在時空中不可能存在,它將變成“無限小的東西”。故地支欲存在,就必須有自己的的攝影立足點──“戌亥”;“戌亥”就是干支系統的邏輯之根。

“戌亥”成爲最後的攝影立足點後,其“點”內的“自發變化”就會導致新的影像出現在攝影機內的感光屏上,地支“攝影機”一定會很奇怪地看到了自己體內發生的影像變化,卻不知道爲什麽在某一時刻出現的自己的特定影像的來源。而且還會很奇怪地想:爲什麽在沒有外緣刺激的情況下,竟會出現同“外物活動”所引起的影像相當的成像?

事實上,這一個問題在本書中早有回答,此處的“空亡”所對應的就是“戊土”〔或己土〕,也就是甲木〔或乙木〕。一般人不知到外境〔甲木〕同內境〔戊土〕是同一的,一體的。

空亡的現象要是體現在人的四柱上,得此的空亡人就仿佛是從外界滲入“我們的世界”,故有出家緣分,且可能容易出現“特異功能”。該空亡可使得此命者有不落俗套的思想、實踐方式和感官功能。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命理書都強調得空亡者易成爲僧、道、孤之的類人物〔它表現在西方社會或其他社會形態中,可能成爲哲學家、物理學家、巫人〕。

作者爲了證明這一現象,曾查柯雲路寫的大型特異功能人的報告文學書《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一書,書中只有三個特異功能者有生辰年月記載,現例舉如下:

[]

上述三例都有空亡出現。作者還查得道家龍門派傳人王力平先生生辰年月,即:

[]

可見,空亡的確是有著類似三奇命局的地方,可能只是沒有“三奇”命局那麽典型罷了。估計須綜合多個空亡或是其他星神才有顯效,可惜作者手頭的資料極缺這種類型之人的命造。


[]


把空亡之理推廣到人之生理上又如何呢?我們不是已知體內十大臟腑在體外不是都有固定的對應經脈嗎?那麽我們是否也可以著手理解空亡在經脈上的體現呢?

欲探索這一問題,我們先不妨把天干〔臟腑〕與地支〔經脈〕作如下對應:

[]

圖注:醫學中經脈與臟腑的對應與術數中的干支對應是不相同的,它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遁甲系統,本書現在還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解釋。

在上圖中天干所對應的經脈,除戌亥所指代的三焦經與心包經所配的天干是作者加入的外,餘者都是漢代以後的中醫傳統配法。

自從古人命名三焦經與心包經以來,歷代醫學都不明三焦、心包爲何髒何腑;它們似乎只是虛指,但卻有實體名稱〔尤其是心包經〕。後世醫家往往把心包當成心臟外的油膏而了事;可三焦則無可比附,均含糊其辭。《內經》是這樣記載三焦的形態特徵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實際上,這裏的三焦是用陰陽規律類比的,即上爲陽,爲清氣,爲乾燥;而下則爲陰,爲濁氣,爲濕氣;“中”是“上”、“下”的中和,當然是吻合人體的生理特徵的。

不少醫家以爲,三焦可能是有名無形的,如《華佗藏經》記載:“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氣血,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有其名無其形者也。”有人以爲,上述論述太虛,太玄,但作者以爲都是正確的。爲什麽呢?

作者可用前文戌亥空亡之理來分析。我們知道,經脈氣血在周身環流,其生理特徵則由經脈外的臟腑來調控。但由於“地支攝影機”的原理,決不可能有完全對應等同的臟腑與經脈相配,於是經脈將以自身軀殼爲其臟腑的。在《形態發生》一節裏,我們已認識到十二正經只不過是人體的最低級的循環系統,它的不斷分化就形成了其他更高級的循環系統,如淋巴循環系統,血循環系統等等。也就是說,全身經脈都是“戌亥經”所化。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戌亥經所化的經脈網如同一個整體的人,它把整個身體作爲自己的對應臟腑,我們姑且稱之爲“人臟腑”,而體內臟腑即與“人臟腑”同構,又有區別於“人臟腑”的地方,因體內臟腑並非“經脈”。

三焦在幹爲“戊”,在人爲腑,如同“人體胃”;心包本又名心包絡,絡者,小經脈也;心包者,心血之所包絡也,這裏是說人體爲心血所包絡,而該心血是爲“己氣”所化。己氣與脾血〔注:中醫認爲“脾統血”〕相當,故“人體胃”中充滿血氣,以統周身臟腑,而臟腑則反過來調控經脈。
外在的空亡戊己是相當於沒分化的臟腑之氣,故它又是在外的飲食之氣〔還可包括重力、電磁力、摩擦力、推擠力〕,又是體內周身血氣,故該血氣是渾濁的,它只有上、中、下三焦的輕重、乾濕、清濁之分別,而此分別又是由外界調控的,這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即時形態共振力與經典力學中的重力相互關係一樣。我們體內臟腑的存在意義,就是把渾濁無分化的血氣加工分化,以方便不同生理需要。
強調一下,戊己反相配戊亥,同甲乙反相配戊亥是相等的,它還可表明外界之氣同內界的氣是同在的,是同時運作的,是無區別的。故華佗稱之爲“中清之腑”,它深藏著這樣一層含義,即體內欲從外界吸收某種物質,那麽就恰好碰上該物質進入人的胃與“人體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五顯易理研習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